银码头(银码头)

添财网 10-18 8:09 96次浏览

1861年的春天,有着“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北固山上,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金发碧眼,操着洋话,直奔山巅的甘露寺。甘露寺是三国时期刘备招亲处,留下了千古佳话,登临送目,浩荡长江尽收眼底,是北固山上欣赏美景的绝佳之处。

不过这些洋人好像不是为欣赏美景而来,因为镇江城里太平军闹得正凶,他们怎会有此闲情逸致?果然,他们带着大小行李,进到甘露寺居然就住下了。过了两天,镇江人才听说甘露寺已改名叫“领事崖”,成为首任英国领事的办公地点,中国人不得靠近。

作为千年码头的镇江,就这样第一次被外国人打开了大门。它的开埠时间,比汉口、九江和南京都早,成为长江下游第一个通商口岸。

银码头(银码头)-添财网

长江金口岸

当然,英国领事没有一直待在寺庙里办公。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侵占镇江小码头街的救生会,并将昭关救生会所作领事馆。

清政府官员常镇道许道身下谕当时的救生会会长蒋宝向洋人领取租金。蒋宝力争要保会址,拒绝领取租金。光绪二年(1876年),镇江美、英领事馆另址建成后,洋人只得将昭关房屋归还救生会。

英国人看中的正是镇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以低廉价格取得了142亩地皮的永租权,在云台山山腰修筑了领事馆,山下设立了工部局作为租界行政管理机构,在江边一带招来英商开设贸易洋行。随后美、德、法、日等国家也纷至沓来,西津渡义渡码头往东沿江的沙洲滩涂上,出现了大量货栈商埠洋行,镇江的外国侨民一下达到了几千人。

就在西津渡旁的沿江公路南侧,矗立着一幢整修一新的白色小楼,之前是镇江市民间艺术馆所在地。这幢楼虽然不高,但从廊柱结构和细部的雕饰可以看出,这是一幢西式建筑。1903年,镇江海关邮局从税务司公馆迁此营业,因租界不准马车通行,且晚间租界栅栏上锁,接运火车邮件诸多不便。

银码头(银码头)-添财网

1924年,总局由此迁至京畿路自建局屋办公,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办公的地方。“火油公司”就是现在的石油公司,清末这些“火油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贩卖石油制品给中国人用作照明和动力能源。最早在镇江设立石油洋行机构的除了“亚细亚”,还有“美孚”和“德士古”两家。三家公司结成同盟,统一定价,划分了市场份额,先后三次采用削价的办法,硬把德国和中国的两家火油公司赶出市场操纵了镇江的石油贸易。

银码头(银码头)-添财网

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费,在各地层层设卡征收厘金,中国商人运输货物负担沉重。为了减轻负担,他们往往托庇于洋商,向其购买“洋票”,凭借外商特权,只需到镇江向海关报税一次,就免去了沿途的苛捐杂税。镇江当时有20家外国洋行向华商出售洋票洋旗,因此吸引了大批南北客商来此经商。

就在亚细亚火油公司后面,有一幢二层的小洋楼,荒废多年,现在已经比较破败。因为没有临街,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一栋气度不凡的小洋楼,更不会想到它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镇江海关的一部分税务司公馆。

海关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负责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查禁走私。镇江海关1861年正式开关,在长江通商后很长一段时间,实际起到了长江各埠总海关的作用。由于大量外国商品经这里向内地倾销,镇江成为洋货内运的最大口岸、名副其实的金码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镇江海关设立之后,权力却被英国人把持,真金白银就如江水一样外流,彻底改变了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绝对顺差的局面。

古街银码头

开埠通商之后,国内南北各帮客商纷纷来镇江交易,木业、钱庄、绸布等行业迅速发展,民族工商业也次第兴起。从西津渡观音洞往东,建起了各地的会馆会所,高级饭店、娱乐场所也应运而生。一时间,镇江市面之繁华声动大江南北。

这些近代的繁华遗踪,在英国领事馆一带与西津渡古街交汇,正好是镇江发展的历史缩影。现在镇江新市区东移,西边显得有些冷清,在挨着西津渡街的伯先路、长江路、大西路一带还能看到一些商会洋行和老饭店的旧址,它们已被纳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规划,等待着被整修后重新示人。

银码头(银码头)-添财网

伴随着殖民者在中国的巧取豪夺,镇江成了冒险家的第二个乐园,而西津渡一带的江面却没有停止它沧海桑田的变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军舰还停泊在金山山麓,但到光绪初年,金山南面已经不能行船,“水涸登山可以徒步”,到光绪末年金山便和南岸连为一体,人们上山已经不用乘船了。西津渡古街除了原先的那段之外由于滩地倍增,由东向西延伸成为上金山的必经之路,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小码头商业街。据当地老人说,之所以叫“小码头”,是因为这里是救生会的专用码头,大码头还在玉山的西侧。

光绪年间,曾在英国领事馆任职,精通外语的镇江人徐宽宏在西津渡小码头购得9亩土地,他在这块地上建了40多幢三合院,集中体现了大家庭住宅的格局风范。徐宽宏作为一家之主,住在两幢对列的三合院中;另有10幢三合院,两幢一组,成为穿堂式平房,分别为主人的5个儿子居住。

整个院落没有高墙深院,但有主干支巷,过街楼、便于疏散的太平门、水井等设施完备,整个大家庭的布局疏密有致,可谓煞费苦心。这些三合院都坐北朝南,每幢山墙筑有马头墙,不仅防火防风,而且显得古朴大方,展现出江南民居那种均匀秀丽的整体美。

银码头(银码头)-添财网

西津渡小码头街还有孙中山同乡挚友卓翼堂所建的“吉瑞里”、“德安里,都是里弄式住宅,最外面一道券门,构筑精巧大方,进去后是四院,主屋厢房等级分明,天井中植花种草,非常风雅幽静。“德安里”还是西津渡街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中西风格融合的住宅,在小码头街十分醒目。

现在这些里弄式的宅院都住着几十户人家,经过百年变迁,也不全是一个家族的人了,他们如今神态悠闲,虽然门外就是小码头街,但内心却持守着一个清幽而恬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