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是什么意思(股利的意思)

添财网 11-02 8:12 296次浏览

在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合并报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连同长期股权投资的分数总和通常为20分以上,只要这些分数能够顺利拿到60%以上,其他章节能拿60%就基本能够及格通过。然而,也正是这一章,让很多考生折戟,别说60%以上,就连50%都是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川哥就不多说了,今天以答疑解惑为主,希望能够给2017年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职称的考生带来一些翻盘的助力,则是我最大的荣幸。

困惑一:合并的本质是在做什么?

母公司、子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为了便于各位同学理解,川哥假设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与子公司(100%股权)净资产账面价值(等于公允价值)一致。

川哥分析:从本质来讲,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已经是合并资产负债表了,为什么呢?因为子公司的整体净资产规模已经以“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笼统的记入了母公司。那么为什么还要合并呢?原来,我们站在整个集团的角度,要把长期股权投资拆分、细化、替换为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的一个个明细项目,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合并资产负债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本质上我们把长期股权投资减少10元,把明细的资产增加15、明细的负债增加5,这体现的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本质性问题,但是实务中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是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首先进行简单相加、然后再去调整抵消,首先简单相加得到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就是:

不知各位发现了没有,简单相加得到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与本质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差异,长期股权投资多了10,所有者权益也多了10,因此可以相互抵消,那就是:

借:股本、资本公积等明细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

抵消之后,于是就得到了本质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拓展:如果长期股权投资为12,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0:

借: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各明细)10

商誉 2

贷:长期股权投资 12

困惑二:购买日子公司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调整

在困惑一的案例中,假设的是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是相吻合的,但是实际上却存在多种不吻合、不匹配的地方,为了使得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在合并层面的账面价值相匹配,于是就要解决购买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异问题。

比如购买日(1月1日),A公司出资1000万购买B公司100%股权,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800万、公允价值900万,原因是B公司有一项办公设备,其公允价值为200万元,账面价值为100万元,折旧年限为5年,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

母公司在支付对价时是以1000万的标准支付并入账的,但是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仅仅为800万,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出现了偏差,这个偏差有100万(1000-900)属于商誉,但是还多的100万则是子公司本身公允价值就要比账面价值多100万,因此要使得二者匹配,就必须在合并层面把这个问题调整过来,为了实现相互匹配,就需要把子公司各项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调整:

借:固定资产100

贷:资本公积 100

如此调整之后,购买日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1000万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900万就匹配了,多的100万则是购买时的商誉,这个金额始终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合并层面应该按照公允价值200万计提折旧,但是子公司仅仅按照账面价值100万进行折旧,因此少折了一部分金额,本年需要补提折旧(200-100)/5=20万,即:

借:管理费用 2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0

有人又会疑问了,为什么贷方不写累计折旧呢?为什么要写固定资产?这是因为,贷方本来的确是该写累计折旧的,但是我们现在是在直接调整合并报表,合并报表上体现的是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净额,因此合并报表中并没有累计折旧这个项目,于是只能直接写贷方的固定资产了。须知,无论是写累计折旧还是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金额影响是一致的,累计折旧补提2万,固定资产的净额就减少2万,殊途同归。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各位考生一定要密切关注这类题目是否注明考虑所得税问题,如果明确说了不考虑所得税,那就不用管。如果要考虑所得税,应该怎么处理呢?有如下两个方面需要处理:

(1)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调整时,合并层面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00万,计税基础100万,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资本公积 (200-100)*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2)经过1年折旧之后,公允价值为200-200/5=160,账面价值为100-100/5=80,暂时性差异80万,递延所得税负债为80*25%=20,要冲回此前的部分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5

贷:所得税费用 5

困惑三:为什么要按权益法对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正如困惑一所述,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应该匹配,才能使得二者抵消,但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却是按照成本法进行的会计核算,也就是说当子公司由于净利润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所有者权益直接增加这两种情况的时候,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并没有同步跟上,因此,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逐步背离,为了使得二者相匹配以便于后面的抵消,于是需要相应的确认如下两个方面:

(1)净利润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注:该投资收益按照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计算得来,此时的调整不考虑内部交易,后面会有阐述。

(2)所有者权益直接增加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其他综合收益(等)

困惑四:未分配利润那笔调整分录是什么意思呢?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未分配利润—年末

计提应付股利

计提盈余公积

这笔调整分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笔调整分录很好理解,川哥此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1150个字读懂合并财务报表”,各位朋友可以去百度搜索一下。那么,这笔调整分录究竟怎么理解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在困惑三中,为了使得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相匹配,做了一笔: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在合并层面的资产增加了,负债、所有者权益却没有相应增加,于是合并资产负债表就不平衡了,怎么办?本质上就类似于结转损益的那么个意思了,但是为了兼顾合并利润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还要考虑少数股东的那部分,于是上面那笔调整分录就被扩充为: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未分配利润—年末

计提应付股利

计提盈余公积

这个等式的逻辑关系是,年初未分配利润加上子公司全部的损益,就是年末可供分配的全部未分配利润,而未分配利润有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一部分用于提取盈余公积,于是就有等式:年初未分配利润+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年末未分配利润+计提应付股利+计提盈余公积。

也许又有人会说,“结转损益”转多了呢,这笔分录不仅仅把投资收益转到了未分配利润,还把少数股东损益也转到了未分配利润,于是,这笔少数股东损益其实又需要从未分配利润中减少出去的,为什么要减出去呢?因为少数股东损益这部分盈利需要记入少数股东权益这个专门的项目,而不是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那么是怎么把少数股东损益这部分金额从未分配利润中转出去的呢?大家去看看教材的综合案例就可以发现,在计算年末未分配利润的时候,少数股东损益的金额是被从未分配利润中减掉了的。那么,这里为什么又要把少数股东损益写上呢?主要是为了体现完整的勾稽特征,体现整个未分配利润的来龙去脉。

困惑五:SPACE: normal” data-mce-style=”white-space: normal;”>存货内部交易的抵消?

关于内部交易存货的抵销,主要还是把握是否对外出售。

比如本年(1月1日)母公司把账面价值10万的存货以15万卖给了子公司(100%股权),子公司尚未将存货对外出售,很显然,对于合并层次来说,收入是没有的,成本也是没有的,存货的价值也应该保持原有的10万不变,那么抵消分录就是:

借:营业收入15

贷:营业成本 10

存货 5

最后,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递延所得税,税务机关不认可你的合并报表,只认可子公司个别报表,因此存货的计税基础为15万,合并层面的账面价值为10万,资产的账面价值